分享

Elasticsearch搜索系统线上部署配置规划

BGnv5 2019-7-13 12:31:52 发表于 介绍解说 [显示全部楼层]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关闭右栏 3 5343
本帖最后由 BGnv5 于 2019-7-13 12:33 编辑
问题导读:

1.es安装包的目录结构是怎样的?
2. zen discovery集群发现机制的设置规划及其原理是怎样的?
3. es默认参数调优如何进行?


1. ES部署须知

1.1 包结构

es安装包的目录结构大致如下:

  • bin:存放es的一些可执行脚本,比如用于启动进程的elasticsearch命令,以及用于安装插件的elasticsearch-plugin插件
  • conf:用于存放es的配置文件,比如elasticsearch.yml
  • data:用于存放es的数据文件,就是每个索引的shard的数据文件
  • logs:用于存放es的日志文件
  • plugins:用于存放es的插件
  • script:用于存放一些脚本文件

1.2 zen discovery集群发现机制

  • 默认情况下,es进程会绑定在自己的回环地址上,也就是127.0.0.1,然后扫描本机上的9300~9305端口号,尝试跟那些端口上启动的其他es进程进行通信,然后组成一个集群。这对于在本机上搭建es集群的开发环境是很方便的。但是对于生产环境下的集群是不行的,需要将每台es进程绑定在一个非回环的ip地址上,才能跟其他节点进行通信,同时需要使用集群发现机制来跟其他节点上的es node进行通信。

[mw_shl_code=java,true]  elasticsearch.yml
  network.host:服务主机ip
  http.port:9200[/mw_shl_code]

  • 在生产环境中的多台机器上部署es集群,就涉及到了es的discovery机制,也就是集群中各个节点互相发现然后组成一个集群的机制,同时discovery机制也负责es集群的master选举。

  • ES是一种peer to peer,也就是p2p点对点的分布式系统架构,不是hadoop生态普遍采用的那种master-slave主从架构的分布式系统。集群中的每个node是直接跟其他节点进行通信的,而不是hadoop生态系统中的那种master-slave分布式系统架构。几乎所有的API操作,比如index,delete,search,等等,都不是说client跟master通信,而是client跟任何一个node进行通信,那个node再将请求转发给对应的node来进行执行。

  • 两个角色,master node,data node。正常情况下,就只有一个master node。master node的责任就是负责维护整个集群的状态信息,也就是一些集群元数据信息,同时在node加入集群或者从集群中下线时,重新分配shard,或者是创建或删除了一个索引。包括每次cluster state如果有改变的化,那么master都会负责将集群状态同步给所有的node。

  • master node负责接收所有的cluster state相关的变化信息,然后将这个改变后的最新的cluster state推动给集群中所有的data node,集群中所有的node都有一份完整的cluster state。只不过master node负责维护而已。其他的node,除了master之外的node,就是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读写的,写入索引,搜索数据,data node。

  • 如果要让多个node组成一个es集群,首先第一个要设置的参数,就是cluster.name,多个node的cluster.name如果一样,才满足组成一个集群的基本条件。这个cluster.name的默认值是elasticsearch,在生产环境中,一定要修改这个值,否则可能会导致未知的node无端加入集群,造成集群运行异常。

[mw_shl_code=java,true]  elasticsearch.yml
  cluster.name:cluster-elasticearch-prod
  node.name:node-01[/mw_shl_code]

  • 而es中默认的discovery机制,就是zen discovery机制,zen discovery机制提供了unicast discovery集群发现机制,集群发现时的节点间通信是依赖的transport module,也就是es底层的网络通信模块和协议。

  • es默认配置为使用unicast集群发现机制,以让经过特殊配置的节点可以组成一个集群,而不是随便哪个节点都可以组成一个集群。但是默认配置下,unicast是本机,也就是localhost,因此只能在一台机器上启动多个node来组成一个集群。

  • 虽然es还是会提供multicast plugin作为一个发现机制,但是已经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了。虽然我们可能想要multicast的简单性,就是所有的node可以再接收到一条multicast ping之后就立即自动加入集群。但是multicast机制有很多的问题,而且很脆弱,比如网络有轻微的调整,就可能导致节点无法发现对方。

  • 因此现在建议在生产环境中用unicast机制,提供一个es种子node作为中转路由节点就可以了。

1.3 zen discovery集群设置规划

  • 给集群规划出专门的master eligible node和data node
  • master node,master eligible node,data node
  • 你配置的时候,是配置多个node变成master eligible node,但是只是说,从这些master eligible node选举一个node出来作为master node,其他master eligible node只是接下来有那个master node故障的时候,接替他的资格,但是还是作为data node去使用的
  • 一般建议master eligible node给3个即可:node.master: true,node.data: false
  • 剩下的node都设置为data node:node.master: false,node.data: true
  • 但是如果一个小集群,就10个以内的节点,那就所有节点都可以作为master eligible node以及data node即可,超过10个node的集群再单独拆分master和data node吧,如果你的节点数量小于10个,小集群,那所有的node,就不要做额外的配置了,master eligible node,同时也是data node
  • 默认情况下,es会将自己绑定到127.0.0.1上,对于运行一个单节点的开发模式下的es是ok的。但是为了让节点间可以互相通信以组成一个集群,需要让节点绑定到一个ip地址上,非会换的地址,一般会配置:network.host: 192.168.1.10。一旦我们配置了network.host,那么es就会认为我们从开发模式迁移到生产模式,同时会启用一系列的bootstrap check。

1.4 zen discovery发现机制原理

1.4.1 ping机制

ping是一个node用discovery机制来发现其他node的一个过程。

1.4.2 unicast机制

  • unicast discovery集群发现机制是要求配置一个主机列表,用来作为gossip(流言式)通信协议的路由器。这些机器如果通过hostname来指定,那么在ping的时候会被解析为ip地址。unicast discovery机制最重要的两个配置如下所示:
  • hosts:用逗号分割的主机列表
  • hosts.resolve_timeout:hostname被DNS解析为ip地址的timeout等待时长
  • 简单来说,如果要让多个节点发现对方并且组成一个集群,那么就得有一个中间的公共节点,然后不同的节点就发送请求到这些公共节点,接着通过这些公共节点交换各自的信息,进而让所有的node感知到其他的node存在,并且进行通信,最后组成一个集群。这就是基于gossip流言式通信协议的unicast集群发现机制。
  • 当一个node与unicast node list中的一个成员通信之后,就会接收到一份完整的集群状态,这里会列出集群中所有的node。接着那个node再通过cluster state跟master通信,并且加入集群中。这就意味着,我们的unicast list node是不需要列出集群中的所有节点的。只要提供少数几个node,比如3个,让新的node可以连接上即可。如果我们给集群中分配了几个节点作为专门的master节点,那么只要列出我们那三个专门的master节点即可。

[mw_shl_code=java,true]  elasticsearch.yml
  discovery.zen.ping.unicast.hosts: ["host1", "host2"][/mw_shl_code]

1.4.3 unicast机制总体流程

(1)初步配置好后,各个节点,首先通过network.host绑定到了非回环的ip地址,从而可以跟其他节点通信
(2)通过discovery.zen.ping.unicast.hosts配置了一批unicast中间路由的node
(3)所有node都可以发送ping消息到路由node,再从路由node获取cluster state回来
(4)接着所有node会选举出一个master
(5)所有node都会跟master进行通信,然后加入master的集群
(6)要求cluster.name必须一样,才能组成一个集群
(7)node.name就标识出了每个node我们自己设置的一个名称

1.4.4 master选举

  • 在ping发现过程中,为集群选举出一个master也是很重要的,es集群会自动完成这个操作。这里建议设置discovery.zen.ping_timeout参数(默认是3s),如果因为网络慢或者拥塞,导致master选举超时,那么可以增加这个参数,确保集群启动的稳定性。
  • 在完成一个集群的master选举之后,每次一个新的node加入集群,都会发送一个join request到master node,可以设置discovery.zen.join_timeout保证node稳定加入集群,增加join的timeout等待时长,如果一次join不上,默认会重试20次。
  • 如果master node被停止了,或者自己宕机了,那么集群中的node会再次进行一次ping过程,并且选举出一个新的master。如果discovery.zen.master_election.ignore_non_master_pings设置为了true,那么会强制区分master候选节点,如果node的node.master设置为了false,还来发送ping请求参与master选举,那么这些node会被忽略掉,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参与。
  • discovery.zen.minimum_master_nodes参数用于设置对于一个新选举的master,要求必须有多少个master候选node去连接那个新选举的master。而且还用于设置一个集群中必须拥有的master候选node。如果这些要求没有被满足,那么master node就会被停止,然后会重新选举一个新的master。这个参数必须设置为我们的master候选node的quorum数量。一般避免说只有两个master候选node,因为2的quorum还是2。如果在那个情况下,任何一个master候选节点宕机了,集群就无法正常运作了。

1.4.5 集群故障的探查

  • es有两种集群故障探查机制,第一种是通过master进行的,master会ping集群中所有的其他node,确保它们是否是存活着的。第二种,每个node都会去ping master node来确保master node是存活的,否则就会发起一个选举过程。

  • 有下面三个参数用来配置集群故障的探查过程:

[mw_shl_code=java,true]  ping_interval:每隔多长时间会ping一次node,默认是1s
  ping_timeout:每次ping的timeout等待时长是多长时间,默认是30s
  ping_retries:如果一个node被ping多少次都失败了,就会认为node故障,默认是3次[/mw_shl_code]

1.4.6 集群状态更新

  • master node是集群中唯一一个可以对cluster state进行更新的node。master node每次会处理一个集群状态的更新事件,应用这次状态更新,然后将更新后的状态发布到集群中所有的node上去。每个node都会接收publish message,ack这个message,但是不会应用这个更新。如果master没有在discovery.zen.commit_timeout指定的时间内(默认是30s),从至少discovery.zen.minimum_master_nodes个节点获取ack响应,那么这次cluster state change事件就会被reject,不会应用。

  • 但是一旦在指定时间内,指定数量的node都返回了ack消息,那么cluster state就会被commit,然后一个message会被发送给所有的node。所有的node接收到那个commit message之后,接着才会将之前接收到的集群状态应用到自己本地的状态副本中去。

  • 接着master会等待所有节点再次响应是否更新自己本地副本状态成功,在一个等待超时时长内,如果接收到了响应,那么就会继续处理内存queue中保存的下一个更新状态。discovery.zen.publish_timeout默认是30s,这个超时等待时长是从plublish cluster state开始计算的。

1.4.6 master宕机阻塞策略配置

  • 如果要让集群正常运转,那么必须有一个master,还有discovery.zen.minimum_master_nodes指定数量的master候选node,都在运行。discovery.zen.no_master_block可以控制当master宕机时,什么样的操作应该被拒绝。有下面两个选项:

[mw_shl_code=java,true]  all:一旦master宕机,那么所有的操作都会被拒绝
  write:这是默认的选项,所有的写操作都会被拒绝,但是读操作是被允许的[/mw_shl_code]

2 默认参数调优

2.1 集群名称和节点名称

默认情况下,es会启动一个名称为elasticsearch的集群。通常建议一定要将自己的集群名称重新进行命名,主要是避免公司网络环境中,也许某个开发人员的开发机会无意中加入你的集群。比如说将你的集群名称命名为elasticsearch_production。在elasticsearch.yml中,可以设置集群名称:cluster.name: elasticsearch_production。

2.2 默认参数

es的默认参数是非常好的,适合绝大多数的情况,尤其是一些性能相关的配置。因此刚开始部署一个生产环境下的es集群时,几乎所有的配置参数都可以用默认的设置。有很多的生产环境场景下,都是因为es集群管理人员自己去调整es的某些配置,结果导致集群出现了严重的故障,那些es集群管理员甚至还以为做出那些调节可以将es性能提升一百倍以上。但是,采用SSD盘不会差。

2.3 文件路径

  • 默认情况下,es会将plugin,log,还有data ,config,file都放在es的安装目录中。这有一个问题,就是在进行es升级的时候,可能会导致这些目录被覆盖掉。导致我们丢失之前安装好的plugin,已有的log,还有已有的数据,以及配置好的配置文件。

  • 所以一般建议在生产环境中,必须将这些重要的文件路径,都重新设置一下,放在es安装目录之外。path.data用于设置数据文件的目录,path.logs用于设置日志文件的目录,path.plugins用于设置插件存放的目录。

  • path.data可以指定多个目录,用逗号分隔即可。如果多个目录在不同的磁盘上,那么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RAID 0的方式,将数据在本地进行条带化存储了,可以提升整体的磁盘读写性能。es会自动将数据在多个磁盘的多个目录中条带化存储数据。

  • 一般建议的目录地址是:

[mw_shl_code=java,true]  mkdir -p /var/log/elasticsearch
  mkdir -p /var/data/elasticsearch
  mkdir -p /var/plugin/elasticsearch
  mkdir -p /etc/elasticsearch

  elasticsearch.yml
  path.logs: /var/log/elasticsearch
  path.data: /var/data/elasticsearch
  path.plugins: /var/plugin/elasticsearch

  config:/etc/elasticsearch[/mw_shl_code]

  • 在RAID 0的存储级别下,每个磁盘上会存储一部分数据,但是如果一个磁盘故障了,那么可能导致这台机器上的部分数据就丢失了。如果我们的es是有replica的,那么在其他机器上还是会有一份副本的。
  • 如果data file指定了多个目录,为了尽量减少数据丢失的风险,es会将某个shard的数据都分配到一个磁盘上去。这就意味着每个shard都仅仅会放在一个磁盘上。es不会将一个shard的数据条带化存储到多个磁盘上去,因为如果一个磁盘丢失了,就会导致整个shard数据丢失。
  • 但是这又引入了性能的问题,如果我们给一个机器添加更多的磁盘来提升单个索引的读写性能,是没有效果的。因为这个索引在这个机器上的shard仅仅存在于一个磁盘上。因此data file指定多个目录,仅仅对于你的一台机器上存储了多个index的多个shard时,才会有效果的。因为不同index的shard可能就被存储到不同的磁盘上去了,对多个index的shard读写可以走不同磁盘,提升了性能。
  • 虽然multiple data path是一个很有用的功能,但是es毕竟不是一个专门的RAID软件。如果我们要对RAID存储策略进行更多的配置,提高存储的健壮性以及灵活性,还是要用专门的RAID软件来进行机器的磁盘数据存储,而不是用multiple data path策略。综上所述,multiple data path功能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,其实是较少使用的。

2.4 配置文件目录

es有两个配置文件,elasticsearch.yml,用于配置es,还有一个log4j.properties用来配置es日志打印。这些文件都被放在config目录下,默认就是ES_HOME/config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重新设置:
[mw_shl_code=java,true]./bin/elasticsearch -Epath.conf=/path/to/my/config/。[/mw_shl_code]

配置文件的格式是yaml格式的,比如下面这种格式:
[mw_shl_code=java,true]path:
    data: /var/lib/elasticsearch
    logs: /var/log/elasticsearch
        
path.data: /var/lib/elasticsearch
path.logs: /var/log/elasticsearch[/mw_shl_code]

2.5 日志配置

  • es使用log4j2来记录日志,log4j2可以通过log4j2.properties文件来进行配置。比如下面的这份配置文件:

  [mw_shl_code=java,true]appender.rolling.type = RollingFile
  appender.rolling.name = rolling
  appender.rolling.fileName = ${sys:es.logs.base_path}${sys:file.separator}${sys:es.logs.cluster_name}.log
  appender.rolling.layout.type = PatternLayout
  appender.rolling.layout.pattern = [%d{ISO8601}][%-5p][%-25c] %.10000m%n
  appender.rolling.filePattern = ${sys:es.logs.base_path}${sys:file.separator}${sys:es.logs.cluster_name}-%d{yyyy-MM-dd}.log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ype = Policies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ime.type = TimeBasedTriggeringPolicy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ime.interval = 1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ime.modulate = true

  appender.rolling.type = RollingFile,就配置了appender类型是RollingFile
  
  appender.rolling.fileName = ${sys:es.logs.base_path}${sys:file.separator}${sys:es.logs.cluster_name}.log,就配置了日志路径是/var/log/elasticsearch/production.log
  
  appender.rolling.filePattern = ${sys:es.logs.base_path}${sys:file.separator}${sys:es.logs.cluster_name}-%d{yyyy-MM-dd}.log,就配置了将日志每天写一份到/var/log/elasticsearch/production-2017-01-01.log文件中
  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ime.type = TimeBasedTriggeringPolic,这里配置了用基于时间的roll策略
  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ime.interval = 1,这个设置了每天一份日志文件
  
  appender.rolling.policies.time.modulate = true,这个设置了根据自然天来划分文件,而不是24小时[/mw_shl_code]
还可以配置将日志文件保留一段时间内,同时删除之前的日志文件
[mw_shl_code=java,true]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type = DefaultRolloverStrategy
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action.type = Delete
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action.basepath = ${sys:es.logs.base_path}
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action.condition.type = IfLastModified
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action.condition.age = 7D
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action.PathConditions.type = IfFileName
appender.rolling.strategy.action.PathConditions.glob = ${sys:es.logs.cluster_name}-*

第一行是配置了默认的DefaultRolloverStrategy
第二行是配置了Delete action,在rollover之后,就会删除文件
第三行是配置了es log的基础路径
第四行是配置了rollover发生的条件,是基于IfLastModified
第五行是配置了保留的天数,这里是7天
第六行是配置了删除匹配7天前的文件
第七行是配置了一个删除文件的格式,这样就只是删除过期日志文件,但是不要删除慢查询日志[/mw_shl_code]



最新经典文章,欢迎关注公众号






作者:凯新云技术社区
原文链接:https://juejin.im/post/5d25df846fb9a07f005303a2


已有(3)人评论

跳转到指定楼层
wx_c34j88g1 发表于 2019-7-14 09:38:54
很好的资源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hishale 发表于 2019-7-15 09:07:34
这个学习了,感觉挺简洁明了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